English

MBA流向何方

1998-05-25 来源:光明日报 张玉玲 我有话说

多年以前,首都一家报纸曾发表过一篇《命运备忘录》,剖析我国首批毕业的38名工商管理硕士(MBA)的境遇,并呼吁建立全方位、立体化的人才流动市场,创造一个让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。

首批MBA学员毕业已经11年了,他们以及他们之后相继毕业的MBA们现在境况如何?在5月8日召开的“现代管理理论与实务研讨会”上,近百名MBA毕业生相聚北京,笔者对他们进行了采访。

从同学录上看,首批毕业的38名学员中,有10人身在海外,留在国内的毕业生中,效力于企业单位的有17人,7人投身金融业,还有4人在政府机关工作。从所供职的单位性质来看,在国有单位的有15人。

首批MBA的中方培养单位是大连理工大学管理学院,该院院长杨德礼教授介绍,从1987年至今,大连理工大学管理学院的五期MBA班共毕业了216名学员,后四期的毕业生流向与第一期的有着相似的趋势。

MBA人才有3/4以上的人流向了企业单位,少有流向科研院校的。五期学员中,有37人读MBA前在科研院所工作,而读完MBA后,仍在科研院所工作的只有1人。特别是第三期学员中,来自于科研院所的12名学员无一人回原单位。杨德礼院长分析说,这是由MBA人才的培养方式所决定的。MBA的教程、授课方法都是以培养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现代管理人才为宗旨,而不是培养理论研究人才。MBA的最佳位置是在市场的最前沿,因此,留在国内的150多名学员中,有110名选择了企业单位,如在第二期学员中,读MBA前有12名来自企业,而现在有24人成为了企业中的管理者。新兴的金融业,更让中国的MBA们如鱼得水,如第一期学员中,读MBA前,无一人在金融单位工作,而读完MBA后,有7人在银行、证券公司和投资公司发展。

国有机构难于留住MBA人才。216名学员中,至今仍在国有机构的只有63人。特别是第三期的48名学员中,仅有6人在国有机构,有13人流向了三资企业。三资企业成为了吸纳中国MBA人才的大户。

一位在英国公司工作的二期学员认为,三资企业的工作环境、薪水待遇等条件比国有企业优越,有的还能知人善用,把MBA当成一个重要人才,放在合适的位置,发挥所长。他认为,虽然三资企业的工作压力较大,但能使人充分发挥潜力,对中国的MBA们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。而国营715厂厂长、二期MBA毕业生赵尔珉认为,国有企业的改革也很具有挑战性,也能让MBA人才大显身手,关键的问题是要有一种机制和动力,使MBA们能长期、持久地致力于国有企业的改革和管理。现在有了三资企业的高薪作为参照系,留在国有企业的MBA们也心有波澜,所以国有企业要想吸引人才,必须进行收入分配制度以及深层次的产权制度改革。一期学员、招商局蛇口工业区港务公司的总经济师王岩说,中国MBA的最佳流动方式是在市场中形成“职业经理人报价制度”,让国有企业的MBA们的劳动和创造物有所值。

有关专家认为,市场经济条件下,国有企业的发展需要一大批MBA人才,但要长期留住这些人才,应从两方面改革:一方面要转变国有企业的机制,为MBA创造人尽其才的环境,让他们能致力于生产经营的管理;另一方面要让MBA人才进入市场,使其流动符合市场的供需,市场也能承认MBA们应有的价值。

现任英国劳氏船级社北京代表处主任审核员的许纪新认为,国有企业的一些深层次矛盾,不是一两个人能解决的,他期待着国有企业的机制能有所改观。上海贝尔电话设备制造公司项目主管、五期毕业生武士堂告诉记者,从MBA班毕业后,他曾回国有企业工作过两年,但在那里业绩平平,于是他到了贝尔公司,他表示如果国有企业的改革能让他有个发挥才能的空间、能让他的才智得到合理回报,他还愿意回到国有企业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